Aurora 论文阅读


6.824 的第七篇论文是 Aurora——一个高性能,高可靠的关系数据库服务。在处理事务的速度上,Aurora 宣称比其他数据库快 35 倍。同时,其完全抛弃了通用存储,转而构建了自己应用定制的存储

Aurora 产生背景

EC2(Elastic Cloud 2)

这是 Amazon 最早的云产品。Amazon 有装满了服务器的数据中心,并且每个服务器上都会运行一个 VMM(Virtual Machine Monitor),以及一些 EC2 实例。每个实例在运行一个标准的操作系统的同时,出租给不同的用户。每个 EC2 的操作系统之上运行着 Web 服务或数据库等应用程序。这种方式成本低,且相对容易配置,在早期是一个成功的服务模式。

最早的时候,EC2 使用的都是服务器上的硬盘,每个 EC2 实例都会分到硬盘的一部分空间。

对于无状态的 Web 应用,如果客户数量增加了,可以通过租用更多 EC2 实例来对 Web 服务扩容,尽管服务器崩溃了,只需要在另一台服务器上启动一个新的 EC2 实例就好了。而对于数据库而言,一旦服务器崩溃了,其本地硬盘将无法访问,运行在服务器上的数据库 EC2 实例也将失效——因为数据丢失了。

Amazon 本身有实现块存储的服务,叫 S3。可以定期对数据库做快照,然后存到 S3 上,并基于快照来实现故障恢复。但也有可能失去两次快照之间的数据,

EBS(Elastic Block Store)

它表现得像个硬盘,具有容错性,且支持持久化存储的服务,其底层是一对互为副本的存储服务器。当用户要使用数据库 EC2 时,可以将一个 EBS 挂载为自己的硬盘。

当数据库执行写操作时,数据会通过网络传输到 EBS 服务器,之后,那一对存储服务器会使用 Chain Replication 进行数据复制。

第一个服务器处理写,第二个服务器处理读。

虽然 EBS 的出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服务器崩溃而导致的数据丢失,但却会产生大量的网络流量,并且容错性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两个存储服务器会放在同个数据中心(在 paper 中称为 AZ, Available Zone)中,也就意味着一旦数据中心崩溃了,那就没辙了。

RDS(Relational Database Service)

RDS 尝试将数据进行跨 AZ 复制,这样就算整个 AZ 挂了,用户还可以从另一个 AZ 中获取数据。

对于 RDS 而言,有且仅有一个 EC2 实例作为主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将其 data page 和 WAL log 存在 EBS,EC2 和 EBS 都在同一个 AZ \(AZ_1\) 中。每次数据库执行写操作时,RDS 会自动将写操作拷贝到另一个 AZ \(AZ_2\) 中的副数据库 EC2 实例上,这个 EC2 的工作就是执行和主数据库相同的操作,写入成功后,会发一个 ack 给主数据库,主数据库看到了这个 ack 后才会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写入成功。

但实际上,这样还是会通过网络传输相当大量的数据。

Aurora

在 Aurora 的架构中,会有 \(V\) 个数据副本代替 EBS 的位置,分别存放在 \(z\) 个不同的 AZ 中。与此同时,Aurora 通过网络传输的是 log 条目而非 data page,这也大大提高了网络性能。当然,这也就导致了 Aurora 的存储系统不再是只能理解 data 的通用存储了,变成了能够理解 log 的应用定制存储系统

复制与相关故障

Aurora 采用基于仲裁的投票协议来保证容错,即不需要所有副本都确认了读/写操作后才能继续执行。这个协议是这样的:

  1. 每次读操作都需要获得 \(V_r\) 个确认;
  2. 每次写操作都需要获得 \(V_w\) 个确认;
  3. \(V_r + V_w > V\),保证每次读都能知道最近的写入;
  4. \(V_w > V/2\),保证每次写入必须知道最近的写入从而避免写入冲突;

这样一来,Aurora 可以有更多的副本和 AZ,而不需要付出过大的性能代价——因为它无需等待所有副本,只需要等待最快的 \(V_r/V_w\) 个副本就好了。这也容忍了少数副本的 crash 或是偶尔的慢响应。

这里又会出现一个问题,客户端读请求可能会得到 \(V_r\) 个不同的结果,却并不知道哪个结果是正确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设置版本号,每次写请求都会将新的数值与一个递增的版本号绑定,于是读请求便可以从所有结果中取版本号最高的那个结果。

容错目标

在 Aurora 中,我们希望

  • 在整个 AZ 和一个额外的副本崩溃后而不丢失数据;
  • 整个 AZ 崩溃后不会影响写入数据;

于是设置 \(V = 6,\ V_w = 4,\ V_r = 3,\ z = 3\),这样每个 AZ 存放 2 个副本。在这样的设置下,一个 AZ 和一个副本崩溃不会影响读性能,且任意两个副本崩溃后也能保持写入可用性。

数据分片(Sharding)

对于 Aurora 而言,每个副本都是一个计算机,其内存是有限的,且尽管我们有 6 个副本,我们并没有得到 6 倍大小的内存——每个副本上存放的数据都是一致的。对于数百 TB 甚至更多的数据,需要找一个明智的策略进行存储。

这一策略是:将数据库的数据,分割到多组(PG, Protection Group)存储服务器上,每一个 PG 都包含若干存储服务器作为副本,存该 data page 10GB 的数据。

这里的 PG 是个逻辑概念

Sharding 后,如果要进行 log 处理,则会查看 log 所修改的数据,并找到存储该数据的 PG,并将 log 只发送给该 PG 的副本。这也就意味着,每个 PG 只存储部分 data page 和所有与这些 data page 相关的 log 条目。

如果某个副本挂了,希望能尽快生成新的副本。事实上,尽管每个 PG 存了某个数据库的 10GB 数据,但一个副本所拥有的存储容量可能高达 10TB,也就是说该副本可能存了成百上千个 PG 的"10GB",一旦该副本挂了,会牵连到与之相关的所有数据库。一个简单的策略是找到另一台存储服务器,通过拷贝的形式将该副本的所有数据都通过网络传输到新的副本中,但对于 10Gb/s 的网络来说,需要的时间还是太久了。

Aurora 是这么做的:若某个副本保存了 \(PG_1,\ PG_2,\ \dots,\ PG_n\) 的数据,则将这 \(n\) 个 PG 的数据并行传输到 \(n\) 个新的存储服务器上。也就是说这 \(n\) 个存储服务器,每个都会加入到一个新的 PG 中。比起上面的策略,我们获得了 \(n\) 倍的性能提升。


  目录